接受廉政教育不能有特殊人物
发布时间:2009-03-20阅读:0 文字大小:

      大凡贪官们忏悔的时候,往往声泪俱下,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自己因为“放松了学习”,远离了廉洁从政教育,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扭曲,而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姑且不论贪官们的忏悔有无新意、是否深刻,单就“远离了廉洁从政教育”而言,还是令人颇多感触。
       一个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同样,一个领导干部远离了廉洁从政教育,思想上就少了一层约束,缺少了一道防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些场景:廉政教育会上,领导讲完话便匆匆离开会场;教育活动刚开始,领导点个卯便不见踪影;廉政课的学习心得由秘书代写,廉政答题归部下代做,廉政理论的考场上少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身影。当然,领导干部不参加考试、答题等廉政教育活动,可以找到若干理由: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用不着学习;大事要事等着去办,公务需要处理,顾不上参加……一些地方和单位出于种种原因,对这些现象或充耳不闻,或不以为然,甚至听之任之,导致一部分领导干部游离于教育之夕卜,成为一个特殊群体。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育的主要对象到底是谁?谁最应该受教育?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实,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清楚,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应受教育的自然也是领导干部,尤其是各单位的“一把手”。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引导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之所以出现领导干部疏离廉政教育的不正常现象,究其原因,关键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真正把自己摆在受教育者的行列,成为游离于教育之外的特殊人物,有些人把真正受教育的对象弄颠倒了,“忘记”了领导干部受教育的责任更大更重、更有必要。倘若教育活动总是上级对下级,干部对群众r领导干部总是习惯给人当医生开“药方”,自己却不吃“药”,总是以教育别人的面孔出现,自己却置身度外。久而久之,恐怕反腐倡廉教育难免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上之所为,人之所瞻。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处于班子的核心位置,清正廉明,则垂范社会,群众拥护;贪赃枉法,则败坏风气,遭人痛恨。领导干部如果缺失了廉洁从政教育,就像一个长期身心疲劳的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丰富的“营养”就得不到及时跟进,缺乏抵抗“病菌”的免疫力,以至于从“精神萎靡、身体虚弱”发展到“病入膏育”,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不能自拔,哪里还谈得上清正廉明,垂范社会。
      可见,领导干部要想得到群众拥护,就要真正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把握住这个原则问题,自觉而真心地接受教育,调养自己的精神心性,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淡化对名利的追逐,常处于宁静祥和的思想境界。如此,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不为金钱、权力、美色所动,稳住心神,远离腐败。
      客观地说,仅仅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还不够。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许多方面已基本定性,走形式、走过场的教育无异于隔靴搔痒,没有外力的强烈震撼一般不容易发生改变。加强警示教育无疑是一剂良药。腐败分子的现身说法,对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警钟之声、震撼之音,能够冲击心灵,产生对后果的心理预期,抑制腐败冲动,减轻侥幸心理;警示领导干部悬崖勒马,不要跌倒,不犯错误。否则,马近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因为教育的缺失而导致迷失自我,腐败分子的今天或许就将成为自己的明天。
      诚然,教育不是万能的。但离开了教育,尤其是离开了廉洁从政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既要把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又要切实解决领导“开方”、群众“吃药”的倒置问题,使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教育者更是被教育者。不仅如此,还要把领导干部接受教育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硬约束,真正做到面对廉洁从政教育,没有一个特殊人物,受教育者一个不少、一个不漏,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全员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