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检察官的榜样——王世杰
发布时间:2010-02-10阅读:0 文字大小:

 

     惋惜——感动——震撼——企盼奇迹的出现……

      2月3日上午,记者再次走进市第一人民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看望市人民检察院控申处一级检察官王世杰,怀着深深的敬意,将鲜花放在他的床头。

      最近一次的治疗方案显示: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由吞咽困难期转向呼吸困难期,咀嚼系统瘫痪,只能靠血球蛋白、全营养、呼吸机等药物和医疗手段维持生命……尽管饱受这种与癌症、艾滋病齐名的绝症折磨,但王世杰依然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亲朋、同事、接待过的来访群众,所有关心他的人都盼望着能够出现生命的奇迹……

      在48年的人生岁月中,他坚守自己永恒的信念,以“人生是奉献不是索取”彰显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25年的检察生涯里,他默默献身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控申举报工作17年,在人民检察院与当事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温馨的桥梁。

      在勇抗病魔的300多个日子里,他依然坚守在岗位第一线,边工作边求医,以一颗赤诚之心,感染、震撼着每一个人。

      一种责任——甘于平凡,不甘平庸

      “把微笑让给弱势群体,把工作带回家自己反思。”——王世杰

       2009年3月31日,周二,王世杰最后一篇日记:

      “因为身体的原因,我的状态很差,无法正确表达意思,这样会影响工作,但是很无奈。

      自己已干了25年检察工作,留下了很多遗憾和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司法考试已经开展了6年,但是自己还没有通过,有时认为是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忙太繁琐,但我知道这是在推卸责任,以后一定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不能给自己找借口,不能……”
日记里最后的两个字“不能……”没有写完,也许是还有太多的话想说,也许是想着控申接待室里那熟悉的桌椅,也许是遗憾还没有通过的司法考试,也许是……但就是在病情日渐加剧的情况下,他的担心仍然是影响工作。

      “一句话可以让人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让人跳起来。”这是王世杰从事17年控申接待工作时的一句口头禅。

      “杂、乱、烦”是对控申接待工作的形象比喻,这里每天都会接待各种各样的人,所接触的事情并非都是检察机关管辖,接访者嬉笑怒骂都经常遇到,有的还出言不逊、迁怒于人。

      从言语上打动,从态度上接近,缩短了与诉求人心理距离,带着公仆爱心,将心比心,用真挚情感,得体言语,消除上访人的激愤、不安和怨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世杰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老年人,像友善兄妹一样友善同龄人,像关心爱护子女一样关心爱护年轻人。在众多的当事人中,不管认识的,不认识的,谋面的,未谋面的,只要求助过他,总能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和一番入情入理的解释。

      他特别讲究说话的艺术。“有话慢慢说”,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同事、市检察院控申处岳德全常常回忆:“他的脸上永远挂着笑容。当事人来了,他总是先递上一杯茶。”他就像一个心理医生,用自己的耐心,用自己的微笑,用自己一颗滚烫的心,为每一位来访者送上一份温暖。

      一天下午,从潘集区农村来了一群集体上访人员,扶着一位80多岁的老人蔡氏,要求检察机关惩治凶手,情绪非常激动,王世杰热情请他们坐下并送上茶水,认真记录并解释相关情况,但来访者却听不进劝解并留下老人离去。考虑到其他人对案件不熟悉,自己家离检察院比较近,王世杰就主动要求看护照料老人。

      深秋的夜晚寒气袭人,他把老人扶到接待室里,从自己家中抱来棉被给老人御寒,早晚为老人端水送饭,无微不至的关怀使老人非常感动。与此同时,检察院根据接待人员了解的情况又组织相关处室到公安机关了解情况,并深入老人居所地政府请他们配合做其家人思想工作,经过两天两夜的照顾和说服,终于化解了老人心中的积怨,妥善解决了这起闹访事件。

     “他很平凡,很普通,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他能忘我地坚守自己平凡的岗位,我觉得这就是他的伟大。”身边的同事这样评价世杰。

      多年来,他逐步摸索出处理上访的七项原则,经他接待过的各种来信来访和法律咨询者10000多人次,仅仅2004年到2006年接访约访3200多人次,他所撰写的《举报工作与职务犯罪预防的结合》被最高检察院机关刊物《人民检察》刊登,《对举报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分析》被《安徽检察》作为业务实践采用并发表。

     “以前我来上访时的案子是你接待的,现在结果很好,请你放心。听说你生病了,我特写信表示问候,希望你要坚强起来,你一定会好起来……”2010年1月7日,70多岁上访户马老太太听说王世杰病重住院的消息,专程来到市人民检察院,颤颤巍巍地写下了这封信。

      当妻子在世杰的病床前念出这封信时,两行激动的泪水从他的眼眶悄然滑落……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17年,苦,他无怨!累,他无悔!

      一种追求——完善自我,不断超越

    “衡量成功的标注不是你达到的高度,而是抵达目的地前翻越的障碍物。”——王世杰

      2009年1月7日:今天是全国司法考试成绩发布之日,在听到别人欢呼雀跃,鲜花和掌声之中,我失利了。我是否应该反省:上网时间长?上班之后在工作期间看报纸……从今天开始:1、学习时间少,每天最多只看书4个小时,今年争取每天再多用一个小时;2、学习方法还需改进;3、自己的学习资料要掌握更全面;4、决不放弃!

      这是王世杰在参加全国司法考试失利后的一段日记。

      当别人都在为了检察官的身份而参加司法考试时,已是检察官的王世杰也报了名,用他的话来说,当做是给自己充电了。在自责没有通过考试之际,他却没有计算过,别人都是脱产或半脱产参加培训后去考试,而他完全都是自己在工作之余埋头苦读。

      王世杰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孩子,但他始终执着而努力,追求着不断完美,寻求着自我超越!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教会他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生活的艰辛也为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婚25年了,世杰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真想让他一直看下去……”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妻子的眼睛忍不住红了。

      王世杰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并且乐此不疲。每次发工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买书,每一次去外地,当地新华书店的法律书架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1987年一次因公出差,母亲交给他用来买礼品的钱,也被他悄悄的用来买书。

      在17年的控申接访工作中,他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神圣的岗位。在这里,他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化解各种各样的矛盾。虽然很多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是在每一个来访者的心头都是困扰已久的烦心事,他学会了“请”字当头、“问”字优先、“答”字在理、“帮”字贴心。

     “在全市检察系统里,他的敬业,让大伙佩服;他的清廉,同样也让我们感动。”身边一位同事这样评价世杰。

      多少年来,他从没因为自家的事情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妻子下岗后,他没有向单位诉苦,为了贴补家用,他陪着妻子一起卖过小吃,摆过小摊。孩子大学毕业没有工作,他也没有托关系、找门路,只是让儿子继续提高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行。

      在还没有自己的房子时,王世杰和妻子一起借住在单位的一个小单间里,虽然离工作岗位很近,但他从来没有从单位拿过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尽管从家里到办公室还不足50米

      在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他淡泊明志,低调的工作,默默的奉献,始终坚守在不断超越自我的道路上。

      1995年至1997年,他连续三年国家公务员年终考核优秀,1997年至1999年,他被评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文明接待科室评比授予“优秀接待员”称号,2001年,他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信访工作者”。而这些荣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检察机关和群众接触最多的“窗户”擦得更亮一些!

     一种境界——善良的人性,无私的付出

     “一个人即使再贫困,也可以赠与他人一些独特的东西。”——王世杰

      2009年9月,一封特殊的信件寄到了淮南市人民检察院。

      “世杰夫妇对我们这样萍水相逢的山区家庭的无偿关爱,让我们全家永生难忘。得知世杰大哥的病情还没有好转,我们全家人都很挂念,真心祝愿他早日康复!”这是一位10岁孩子的母亲从河南林州东治村寄出的感谢信。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家境贫寒的她带着孩子在北京解放军二炮总医院求医时,遇到了好心的王世杰夫妇。治疗期间,王世杰不仅鼓励孩子与病魔做斗争,热情地帮助他们办理各种手续,不时给他们提供生活用品,还在孩子出院后,多次为他们家寄去衣物,并向孩子承诺,一直资助他考上大学……他们其实不知道,此时王世杰已经向亲戚朋友借了近10万元医药费。

      王世杰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从不忍心看到别人遇到困难。

      他总是说:“自己的事情让家人来关心,自己应该为他人多做点事情!”

      在小区里,他是一个大家伙都称赞的好人。看到路上有石头,他会弯腰搬走,为的是避免碰到老人和孩子;遇到下雪,他会主动出门扫出一条道路,为的是方便大家出行……

      在北京治疗期间,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有老人没有座位,虽然身体状况很差,王世杰依然主动起来让位,妻子心疼地埋怨:“你都病成这样了,怎么还总想着帮助别人。”

      得知王世杰患上重症,市人民检察院的领导和同事十分焦急,多方帮助联系卫生、医保等部门,为世杰的治疗给予支持。检察长许治安还亲自起草了捐款的倡议书:世杰同志是我们大家庭的一员,我们要让他得到妥善的救治!

     “世杰说什么都不同意大家捐款,他说了,我们担不起这个情啊!”得知检察院要组织捐款的消息,第二天清晨,妻子就早早地等在检察长办公室门前,一再表达世杰的谢意,并恳请大家不要捐款。

      如今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元的治疗费用,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已经借完,虽然医保能够报销一部分,医院也为他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每天3千多元的高昂费用,还是让王世杰一家举步维艰。这一次,市检察院的同事们谁也没有告诉世杰,纷纷自发地为他捐助了3万2千多元。

      看着送来的捐款,世杰的眼睛红了,他用唯一能动的左手,在妻子的手心写道:把钱以检察院的名义捐献给红十字会……

      转入淮南第一人民医院ICU,看着白色的病床,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医疗器械,王世杰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

     “我还能做些什么?”那一夜,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让妻子把这一年多来所收集的有关运动神经元病的书籍和资料都捐给了医院,留给更需要它的人!

      一种情怀——坦荡的心胸,忘我的境界

     “总是那些最为艰难的时刻,给了我更多的力量。”——王世杰

      2008年11月13日,王世杰第一次在日记里提到了自己的病情:

      到医院体检没有发现大问题,最近的身体状况感觉很差,自己也担心有问题。我的心态一定要调整好,没有良好的心态就会影响健康。

      身在劣势、在困境的时候,要有积极的心态、有奋斗的心境,加强锻炼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以备将来之用,不能被一时的挫折困难打倒!

      早在2008年3月,世杰就发现右手的手指不太听使唤,当时他正在全省检察官培训中,一向健康的他没当一回事,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一边检查身体,一边忙碌在工作岗位。

      一次去宿州女子监狱复查一个案件,由于去监所复查案件需要繁琐的手续,还必须选择专门接待日,一起前往的同事发现世杰非常憔悴,而他只是推说没有休息好。

      可谁又能知道,他的母亲刚刚去世,作为姊妹6人中唯一的男人,平时事事都孝顺的儿子却为了已经安排好的工作,顾不上办理母亲的丧事,把家中的一切交给妻子,告别悲痛中的家人,身带重孝的他摘下手臂上的黑袖章,含着眼泪走出家门。直到从外地赶回,他才跪倒在母亲的灵位前,默默悲伤……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家庭与事业面前,王世杰选择的永远是后者!

      一次在省检察院汇报案件时,王世杰突然间口齿不清,连续几分钟说不出来话,眼睛看东西也有些模糊,当勉强把案件说完,衣服已经汗透。回来后自责不已,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工作。

      2009年3月,全省高级检察官晋升培训时,当他穿衣服都不太利索,右手连扣纽扣也没有力气,才意识到自己的健康真的出现了问题。

      医生在检查报告中写下运动神经元病,并在旁边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晴天霹雳!得知自己身患重症,他惊呆了,好半天才焦虑地问:“我还能工作吗?”医生建议他马上住院治疗。

      想到自己工作的繁忙,他静下心来,笑了笑说:“身体扛得住,开点药吃就可以。”

      每天只是随身揣着药片,每天依然是笑脸相迎来访者,每天始终是耐心化解来访群众的苦闷,在他看来:“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工作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直到在工作中口齿不清,连手都无力握笔时,他才在同事的不断劝说声中,走进了医院的大门。

      北京、上海、四川、陕西……一次一次,满怀着希望前去,却又带着失望返回,所有的医院都对这一世界难题束手无策,只能短暂地延缓生命。

      日复一日,王世杰的病情逐渐加重,肌肉开始萎缩,身体迅速消瘦,气管已经切开……近200斤的体重只剩下了70多斤。最为痛苦的是,他健全的大脑,能清楚地感知身体每一分变化和疼痛。

      尽管全身只有左手和头部还能活动,尽管每天在重症监护室里直面死亡的威胁,尽管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绝症肆虐着他的身体,但他的目光依然坚毅,积极配合治疗,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

      躺在病床上,王世杰用唯一能动的左手给所有帮助过他的人发短信表示感谢;给他曾经帮助过的河南小病友发短信,鼓励他继续治疗,尽快好起来;给单位的领导发短信:“也许我再也不能回到工作岗位了,假如我能重新站起来,一定会……”